老人說「閏月清明不上墳,上墳禍事臨門」,今年清明不能上墳嗎?
大家好,我是傻姐美食,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,大家都知道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,在我國更是一個重要的節日。一年中最大的春節能夠分到七天節假日,而清明有能夠稱為「小長假」的三天,足可見重視程度了。作為傳承數千年的傳統節日,清明郊游和祭祖是兩大主要習俗,趁著假期大家都會盡可能的回到老家,去祭拜逝去的親人,以表達懷念和不忘根本。
只是今年有些許不同,那就是今年清明趕在閏二月,然后有些地方就流傳著一句俗語「閏月清明不上墳,上墳禍事臨門」,于是大家都坐不住了,開始擔心今年清明能不能上墳,那麼閏月清明到底應不應該上墳呢?
有句話「百里不同風,十里不同俗」,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,往小了說,可能同一個鎮,不同的村都有不一樣的習俗。清明是祭祖的日子沒錯,而如果傳統文化和當地的風俗習慣沖突時,最好以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主,就像有「閏月清明不上墳,上墳禍事臨門」的地方,其實跟燒香拜佛是一個道理,信則有不信則無,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。
再者祭祖也不一定非要清明當天去,而且今年清明就一天假期,好多人應該也來不及吧?各地的風俗不一樣,有的地方是「早清明,晚十一」,還有「清明前三后四」或者「前四后三」,總之,根據當地風俗,完全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去上墳。
對于上墳祭祖,我們無需過于糾結具體哪一天,只要有心,就是孝道的體現。我們真正要在意的是,祭祖時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一些規矩,一定要遵守,所謂「清明上墳四不做,家人無病又無災」,下面大家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這四忌是什麼吧。
一、不穿顏色鮮亮的衣服
追悼、祭祀等場合都是莊重而嚴肅的,作為最基本的禮儀,著裝也需要適合場合,最好穿深色系或者白色的衣服,一方面體現沉痛的心情,另一方面也是對逝者的尊重。
二、三歲以下幼兒和孕婦不宜上墳
墓地一般是建在偏遠的地方,幼兒和孕婦體質較弱,長時間顛簸,容易造成他們身體不適,而且清明時節天氣也不穩定,忽冷忽熱極易影響健康。民間一直有個說法,孩子三歲以下「天眼」未閉,能夠看到一些大人看不見的「東西」,所以,幼兒和孕婦不宜去上墳,以免驚嚇到幼兒。
三、上墳時不要打鬧嬉戲
祭祖是一個嚴肅的場合,大家都在默默對自己逝去的家人表達思念之情,心情沉痛之時,如果有人在旁邊嬉鬧大聲喧嘩,不止是對自己先人的不敬,也會引起周圍人的反感。
四、上墳香紙沒燃盡不能離開
從古至今好些人都信奉人死后「肉體離開,靈魂不滅」,當然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一個向往,這樣逝去的家人就只是離開我們去了另一個美好的世界,而不是永遠的消失了。所以上墳時我們都會燃燒香紙冥幣,給他們帶去金銀財物,以確保他們在另一個世界衣食無憂。我們就要等香紙都燃盡以后才能離開,一方面是表示送的東西已經送達先人手中,另一方面則是避免引起火災。
清明上墳的目的在于傳承孝道,表達自己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恩之情,也是思念之情的一種宣泄和釋放,只要赤子之心,就是最好的。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,感謝您的閱讀和支持,我們明天見,拜拜!
(盼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