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一名酒,曾經紅極一時卻最后「跌落神壇」,如今終于東山再起
說起釀酒名省,大家想必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貴州、四川等省份,畢竟「茅五劍」的名聲誰人不知,但是一說山西,則很少有人能說出它有什麼代表性的酒,其實事實遠非如此,山西完全擔得上「白酒之鄉」這一稱號。
在黃酒出現后不久,山西便孕育出了白酒,是我國白酒發展的源頭,而山西土生土長的「汾酒」,是我國的第一款白酒。它作為一款發展千年的酒,其發展可以說是跌宕起伏,有過巔峰的輝煌,也曾跌入谷底,如今,它終于重生歸來,東山再起,回歸大眾的視野,那麼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它傳奇的發展歷程吧。
千年歷史,默默沉淀
汾酒雖然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,可卻「生不逢時」。
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,我國的白酒市場發展并不樂觀,盡管汾酒早在1915年就早已走出國門,入圍了巴拿馬賽會甲等金質大獎,卻因為國內白酒市場的落寞而沒有掀起什麼水花,一直籍籍無名,不過汾酒一直默默沉淀自我,不斷發展自己,只待時機成熟。
一戰成名,力壓茅台
終于,在上世紀50年代,白酒市場迎來了屬于它的春天,評酒會的出現更加速了白酒市場的蓬勃發展。
從1952年的第一屆評酒會再到第五屆全國評酒會,毋庸置疑汾酒全部獲獎,得益于其優秀的品質與純正的口感,它被評選為「中國名酒」,同時入選的還有茅台,西鳳酒和瀘州曲酒。
有了「名酒頭銜」的加持,汾酒一時風光無限,在其輝煌時期,銷量占據白酒市場的半壁江山,那個時候,名氣一度碾壓其他三大名酒,連現在鼎鼎大名的茅台也曾是它的「手下敗將」
內憂外患,逐漸隕落
時代的發展步伐在變快,在這樣的時代里,如果不迅速反應就很有可能導致一步錯,步步錯。
汾酒發展時的內憂表現在1998年山西爆發了令人震驚的「假酒案」,該案牽扯眾多,雖然汾酒與其無關,但也受到了波及,作為山西白酒的老大,其口碑與消費者信任度大大下降。其發展的外患在于,在90年代左右,不少白酒品牌轉型做高端酒,提高自身品牌價值,而一昧故步自封的汾酒,則慢慢被淘汰出了市場。
重振旗鼓,再度回歸
倘若汾酒一直沉溺在過往的成就中不愿面對現實,那麼也不會有其東山再起的一天。
好在汾酒明白了要跟隨時代之變不斷自我革新的道理,它在保障自身酒質的同時,開發不同檔次的酒,以應對不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,并且抓住了時代的東風,大力推廣宣傳,這才有了它多年臥薪嘗膽后的浴火重生,如今不僅在國內市場份額大,更是開辟了國外市場,哪怕曾經隕落,如今也再度回歸。
從汾酒跌宕起伏的一生不難看出,一個品牌的發展壯大,除了其酒質的保障,把握時代的發展也極其重要,若只知道閉門造車,而不能迎合市場,縱然是千里馬,也難遇伯樂。
而我國也有許多與汾酒一樣,歷史悠久,堅持做好酒的品牌,它們嚴格把關,品質過硬,有口皆碑,只可惜如今卻沒有太多人知道,比較典型的一款就是貴州的漢董大師酒。
漢董酒廠位于貴州省茅台鎮,一直以來都致力于做純糧酒,將品質過硬的醬香酒做到消費者面前,可惜在發展初期,由于廠家一心做酒而忽視了對產品的宣傳推廣,才導致其在貴州本地家喻戶曉,可出了省就名氣頗小,無人問津。
不過如今它逐漸被更多人認識,也憑借其醬香濃郁,口感純正的品質贏得諸多酒友的認可。正是因為酒廠從原料選用,再到「12987」工藝的苛刻,才成就了它的成功。這款酒也與汾酒一樣,走平民酒路線,好喝不貴,十分值得大家一試。
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了,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