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生勸告:這4種「甲醛菜」盡量少買!菜販子從來不吃,顧客卻搶著買
2025/04/29

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提升,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意識到「看著好看未必健康」的道理。

在菜市場上,有一些蔬菜外觀靚麗、賣相極佳,看似新鮮實則暗藏隱患,尤其是在春季濕熱交替、菜品容易腐敗的時節,一些不法商販為了延長保鮮時間、提升賣相,不惜使用化學物質來「加工」蔬菜。

甲醛,便是其中最讓人擔憂的一種。

甲醛本是一種工業防腐劑,對人體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與毒性,長期攝入可導致免疫力下降、肝腎損傷,甚至增加致癌風險。

在國家明確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甲醛的背景下,部分菜販子仍鋌而走險,在高溫濕潤的4月,通過違規方式讓蔬菜「假裝新鮮」。

以下三種在市場上常見的「甲醛菜」,尤其在春季更需警惕,醫生提醒消費者盡量避免購買,菜販子自己都不吃,不是沒有道理。

一、雪白脆嫩的水發筍

竹筍本是春季的時令美味,富含纖維素和多種礦物質,具有促進腸道蠕動、清熱利濕的功效。

然而在市場上常見的一類「水發筍」——色澤雪白、質地脆嫩、久煮不變色的筍片,卻往往不是天然處理的結果。

為了讓發好的筍看起來白凈誘人、長時間不變色,一些不良商家在浸泡過程中違規使用了甲醛或工業雙氧水。

這些物質可讓筍的纖維保持脆性,使其外表干凈無斑,但也使得其內含化學殘留,嚴重危害健康。

正常水煮發泡的筍應該略帶米黃色或淺棕色,質感略為發綿,燉煮過程中也會慢慢變軟變黃。

那些過于潔白、聞起來有異味、燉煮后仍過分挺拔脆爽的筍,很可能就是「化工筍」。

尤其在春季氣溫回暖、易腐變的環境下,一些商販便通過化學泡發延長筍的保質期。

這類筍不僅無法提供營養,還可能導致胃腸不適、過敏反應甚至慢性中毒,長期攝入風險極高。

二、顏色艷麗的袋裝菌菇

菌菇類以其營養豐富、味道鮮美而備受青睞,尤其是香菇、金針菇、蟹味菇等,在火鍋和熱炒中出鏡率極高。

然而春季潮濕,菌菇極易腐爛,為了抑制其腐敗變質,一些不法供應商將其進行化學處理,使用甲醛類防腐劑對其浸泡、噴灑,讓其保持「新鮮」外觀,從而提升賣相、延長貨架期。

尤其是一些袋裝菌菇,顏色過于鮮艷、無自然土味、開袋后不需清洗即可烹飪的「精致菌菇」,常常隱藏著處理痕跡。

正常的鮮菇應有天然菌香,顏色略帶斑點,菌蓋富有彈性,菌根部分濕潤但不膩手。

若是打開包裝后幾天仍不腐爛、不變色,反而愈發光滑白凈,極可能是化學處理過的菌菇。

這些處理手法雖可延長外觀壽命,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帶入人體大量有害物質,長期攝入對肝腎系統造成極大負擔。

三、久放不腐的嫩豆芽

豆芽是許多家庭常見的蔬菜之一,尤其在春季氣候濕潤、生長迅速,豆芽炒粉、涼拌豆芽都是餐桌常客。

然而,也正因豆芽易腐爛、保鮮期短,一些菜販子為了延長豆芽的保存時間,會在豆芽養殖或售賣過程中加入甲醛保鮮液,甚至在水中添加尿素等化學品來促其「速生速長」。

正常生長的豆芽顏色偏黃白、根須自然卷曲且帶些泥土氣味,放置一兩天便會軟塌變黃;

而添加了化學物質的「甲醛豆芽」則色澤異常潔白、芽體粗壯長直、根部干凈整齊,甚至放置多日仍保持脆嫩,不腐不臭,看似新鮮實則「毒素累累」。

這些豆芽食用后不僅破壞胃腸道微生態,更可能影響內分泌系統,尤其對兒童、孕婦、老年人危害更大。

醫生建議,購買豆芽時應選擇有根須、略帶土味、色澤自然的品種,且盡量選擇正規市場或超市內經過檢測的產品,避免貪圖外表好看而購買「無根無味」的問題豆芽。

食材新鮮不等于外表完美

春季氣溫漸高、濕度升高,蔬菜保鮮難度加大,也正是「問題菜」高發的季節。

消費者在挑選食材時,應注重「氣味、質感、保質時間」等多維度判斷,而不是一味追求「潔白、艷麗、脆嫩」的賣相。

醫生提醒,真正健康的食材不在于外觀是否完美,而在于是否自然、無污染。

面對這些被「化學美顏」處理過的蔬菜,寧愿買丑、不買毒。

守護家人健康,從辨識「甲醛菜」開始,慎買、慎食,才能吃得安心、吃出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