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軍武次位面】 作者:豐羽
據《Defence Security Asia》報道,印度又整出新花樣,說在與巴基斯坦的沖突中,成功截獲了多種來自中國產裝備的電子和數字特征信號,包括J-10C、JF-17戰斗機所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,PL-15E遠程空空飛彈的制導信號,HQ-9防空系統的雷達波參數等。
這一說法還強調,印度已將這些數據整合進本國電子戰數據庫,提升了未來識別、干擾、壓制中國武器系統的能力,甚至能在AI算法與國產武器出口方面派上用場。
簡而言之,印度這是又換了種說法,不提戰機被中式武器鏈殺傷鏈擊落的事實,而是說收集到了中國武器的電子信號。
甚至還揚言,將這些數據戰果共享給四國機制中的盟友以及中東客戶。
以塑造其「電子戰樞紐」的角色。
咱就是說,印度就非贏不可嗎?合著你五架戰機是故意送給巴基斯坦打,只為換取中國武器的電子信號?
巴基斯坦殲十
從理論上說,現代戰爭中確實存在電子情報和信號情報收集能力,尤其是在空戰和飛彈交火的環境下。
戰斗機、飛彈、防空雷達等裝備在運行過程中,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電子特征,如同指紋。
掌握這些信號的價值不言而喻,可以用于預警系統識別敵我目標,提高干擾和欺騙效果,提前模擬敵方武器系統,實現針對性的電子壓制和防御部署。
尤其在現代空戰中,講究的就是先發現、先壓制、先打擊,掌握了主動權,就贏得了制空權。
因此,任何個國家在實戰中收集到真實的戰場電磁數據,理論上確實具備價值。
但關鍵在于,這類數據極難獲得,且對采集、解析、應用的系統能力要求極高,不是說誰想采集就采集,也不是說采集到之后就有那個本身分析出什麼實質性的內容。
巴基斯坦梟龍
那麼印度真的有這個本事,去獲取和運用這些復雜的數據嗎?
從印度當前的裝備水平和技戰術能力來看,這種說法基本不靠譜。
拿PL-15E飛彈來說,其主動雷達導引頭只會在臨近命中目標的終端段才會開啟,即便探測也必須處于極高風險的接戰距離內,不可能在遠距離截獲。
而HQ-9防空系統多部署于縱深內地,其高頻波束非常集中,一般偵測平台根本不具備完整捕捉能力。
再說J-10C和JF-17配備的雷達,本身就具備抗偵測設計,印度手里的預警機和偵察無人機,主要還是光電或低頻被動系統,壓根不具備截獲數據,實時解碼,頻譜解析等能力。
印度至今沒有自研的大型電子對抗機,也缺乏像美軍那樣的專業平台,更別提其數據處理系統,信號建模能力仍處在美國的半自動階段。
因此,說截獲到了核心電子特征,聽起來很酷炫,一副賺大了的樣子,實則以印度的水平,極難實現。
紅旗-9
退一步講,哪怕印度真收集到一些電子參數,也不代表中國的武器就被徹底看透了,更不代表它下一次空戰就能打贏巴基斯坦。
因為這些信號也不是固定的,信號參數一旦暴露,可以更改頻段,調整跳頻規則,原有數據庫就失效了。
而且電子戰優勢只是整體作戰體系中的一環,能不能玩得轉,還看指揮調度能力、平台協同水平等綜合因素。
這一次印度空軍為什麼完敗?就是因為電子戰太拉胯,說明其防空識別、預警部署和反導反應鏈條存在嚴重問題。
按照印度現在的邏輯,意思就是這次我們只是引蛇出洞,先送出去五架戰機當靶子,然后把中國武器的情況摸清楚。下一次再打,電子戰拉胯的短板就能補齊全,相當于提前開了全圖。
只能說相當可笑。
印度總理莫迪
歸根結底,印度還在掩耳盜鈴。
為了掩蓋五架戰機被擊落的現實,這都過去兩個月了,印度內部竟然還能編出新的說法,說明印度之前的勝利宣講團并未取得什麼效果,別人還是無法相信印度在這一輪沖突中獲勝利。
所以試圖以我們獲得了對方關鍵信息為借口,來證明自己在另一個賽場上「贏了」。
找借口很容易,假裝勝利也不難,但問題是,打仗的時候可是真刀真槍,最終比拼的是實戰能力而不是自欺欺人。